首页 > 滚动 > 正文

全球经济步入新“三高一低”,中国复苏可期 环球焦点

日期:2023-05-18 17:01:49 来源 :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文 / 本刊记者 刘馨蔚

今年是全球经济全面走出疫情阴霾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全面优化调整的第一年。全球经济能否在通胀中实现平稳过渡?中国经济能达到何种程度的复苏?消费是否能够担起支撑中国经济的重任?近期发布的《2023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下称《报告》)得以管中窥豹。


(相关资料图)

全球经济进入新的“三高一低”

《报告》指出,乌克兰危机、高通胀和全球产业链重组是2023年全球经济的三大风险源。

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中的一个最大变数是乌克兰危机。俄乌冲突已经爆发一年有余,不仅对两国经济带来极大冲击,还对欧洲和全球经济带来深远打击。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仍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不少国家的利率水平已经达到历史高位。今年1月,美国CPI同比增幅6.4%,法国和德国的CPI指数分别高达6.0%和8.7%,韩国CPI同比增长达5.2%。最为严重的是英国,其CPI指数高达10.1%。为应对通胀压力,各发达经济体已经出台、并将继续出台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等调控政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国际资金流动性很强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带来沉重的资金外流压力。”《报告》称。

此外,美国持续推动高技术领域“脱钩断链”也给全球经济和贸易秩序带来严重困扰。

受访者对全球经济主要风险点的判断反映了全球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65.3%的受访者认为,主要风险是俄乌冲突的持续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进一步扩大;54.9%的受访者担心,全球高通胀现象持续较长时间,并进一步引发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缩和经济衰退;54.6%的受访者担心,逆全球化导致全球产业链被迫重组和调整。与这几项风险相比,受访者对于突发事件、疫情反复或变异、能源危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的担心程度较低。

综合来看,今年全球经济信心指数为132.1,显著超过100这条荣枯线,但不同地区的预期差异较大。其中,受访者对欧洲地区的信心指数仅为68;日本和韩国的信心指数也在100以下;但对美国较为乐观,为112;特别是对东盟、印度和中东地区的经济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分别为152.7、159.7、137.5。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在人口老龄化、地缘政治和供应链波动等因素影响下,世界经济将进入新的“三高一低”——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

中国经济复苏可期

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正常,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互相促进。《报告》预计,中国经济整体将呈现回升态势。鉴于2022年经济增长基数较低,随着复苏进程中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消费回暖,决定经济发展态势的投资消费等都将不同程度恢复。

受访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相对乐观。78.9%的人认为,中国经济有望走出疫情影响,这与2023年春节期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返乡流动,但没有出现明显的疫情反复有关。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预期。总体来看,受访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指数达到157.2,处于乐观区间。

2022年,中国对外出口总额为3.5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0%。但进入第四季度以来,出口面临较大的下滑压力,10—12月的月度出口分别增长-0.3%、-8.7%和-9.9%。2023年,中国对外出口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仍然存在。从国际看,美国对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围追堵截、东南亚等后发国家的加速追赶,都对中国形成不小的竞争压力。从国内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和金融风险仍然较大,就业形势还未根本好转,经济恢复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和压力仍不可小觑。

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回升首先是要真正把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两个毫不动摇”落到实处,着力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其次要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消费增长,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还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减税降费,持续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并促进房地产市场稳步回升,着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防范金融风险。

《报告》还强调,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国际产业布局剧烈调整、各国产业竞争更趋激烈的背景下,外商投资下滑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增强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

绿色低碳转型是最重要机遇

虽然中国制造业面临“前有发达国家打压,后有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态势,但受访者的信心来自多个方面:一是中国已经建立系统、全面、坚实的产业基础,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巨大的生产规模有利于摊销巨大的研发成本;三是中国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期,蓬勃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技术,使规模巨大的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和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具有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

52.9%的受访者认为,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光等新能源的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是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机遇。其中,新能源汽车、绿色供应链和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以及储能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成长前景的行业。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规模大、产业体系完备、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以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要方向的诸多领域上仍然具有重要发展机遇。

上一篇:环球快播:望江中学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